汉江源头第一寺的惊天传奇

前 言

  在宁强县城西南连绵起伏的大山之中,有一座寺庙,它坐落在海拔1800多米的山顶之上,素称汉江源头第一寺。寺庙雄伟壮观 ,多年来,它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最初究竟建于何时?是何人所建?寺庙名中带着一个“圣”字,这个“圣”因何而来?寺庙旁边还有一座公主坟,墓碑上刻着:缘慧大师之墓,那么,缘慧是谁?所有这些,说法颇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寺庙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汉江源头第一寺的惊天传奇插图

  我多次去过这个寺庙,对它的“出生”之谜一直充满好奇,经过一年多来的走访、座谈、翻阅……也仅得些许线索,尽管如此,还是很欣慰的,因为毕竟经历了一次穿越历史尘烟的旅行,部分线索,真也好,传说亦罢,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们已经像历史云烟一样永远消散于远去的时间里……

      沧海桑田,红尘巨变,尽付之一叹!

                              目 录

一、印台寺的佛钟不翼而飞

二、南山岭四坪里忽降千斤大钟

三、杨顺兴捐资兴建九龙寺

四、建文帝避难九龙寺

五、建文帝现身宁羌卫永惠门

六、建文帝从宁羌千里赴京

七、明英宗下诏,更名圣寿寺

八、宁羌知州卢大谟增修圣寿寺

九、崇祯女儿坤兴公主秘赴宁羌州

十、坤兴公主出家圣寿寺

       法名缘慧

十一、缘慧惊闻京师惨变

          如遭雷击

十二、缘慧大师圆寂,清廷追谥:长平公主

  一、印台寺的佛钟不翼而飞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宁强县东南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寺庙,因坐落在像一个印台把子的山上,故名印台寺,印台寺周边山川秀美、风光迤逦,寺庙虽然地处偏远,但香客不断,香火旺盛,寺内有一口钟,每日僧徒定时敲钟,远近民众常闻其声,皆已习以为常。

  但有一段时间,民众听不到熟悉的钟声,大为奇怪,纷纷前往寺庙打探情况,主持告诉民众,寺庙的钟已经不知所往,民众惊讶不已,只听主持说:前些天,一阵狂风吹来,天地顿时一黒,旋即天又放晴,正当大家高兴之时,有人说寺庙的那口钟不见了!

        这个钟重达近千斤,又在高高的山顶上,就算有人偷,也是搬不动的啊,大家推测:这口钟如果排除了人为的搬动,那么,就是有什么神力把它叼走了!

       众人纷纷猜测着这口钟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焦急不已!

       这时印台寺有一位叫睿祥的高僧说:        “大家勿急,吾当在3日之内,测算出钟的去向,或许是佛在引导我们走向更好的修行之所吧!

       大家一听,安下心来。

        二、南山岭四坪里忽降千斤大钟

        且说三天时间很快就到了!众人拥入睿祥房间探望情况,询问睿祥究竟测出来没有啊?钟到哪里去了呢?

        睿祥在大家的期待中缓缓起身,不慌不忙地说道:

       “请大家随我出门!”

        待众人出门后,睿祥道:

      “请大家向西北方向看…”

        顺着睿祥指的方向望去,但见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望无垠,没有什么特别的呀!         这时睿祥开口道:

     “经我三天精心测算,我寺大钟在西北方向的南山岭,离此地大约百十里,有兴趣验证的,可随我去我去一同寻找!”

        众人见睿祥一脸严肃,神情一本正经 ,不再动摇,于是了齐声喊道:我们愿同往!”

       次日一早,众人带些干粮随睿祥高僧向南山岭走去,傍晚时分,众人抵达南山岭的牢固关,见天色已晚,大家借住在附近一户叫王子成的农家补充些食物,准备第二天前往南山岭,王子成听了大家的介绍,表示不可思议,钟怎么可能飞?好端端一个千千大钟怎么可能突然跑到南山岭呢?我打死都不相信!

       睿祥说:“钟能不能飞?你我说了不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明天见分晓!”         王子成连连摇头,还是不信!

        第二天想看结果的王子成随大家向南山岭走去,南山岭森林茂密,山花烂漫,风光秀美。

        大家一路说说笑笑,很快就到达一个叫四坪里的地方,睿祥喝住众人:

      “请大家停下来看看,我想这个钟,就在附近!”

        于是大家纷纷寻找起来,四坪里地势宽广,山岭多,大家爬山下沟,一个个累的满头大汗,哪里见到什么钟!

         这时有人说了:“这回恐怕睿祥算错了吧?钟怎么会跑飞到这里来?”

         听到这些话,开头信心满满的众人有点动摇了!

        正当大家失望抱怨的时候,有人高喊:“我见到过一口大钟!”

       大家循声望去,只见一个40多岁的汉子跑过来:

     “我是黄坝驿人,叫李耀礼,前几天我在山上砍柴时,忽见头顶飞一物,把我吓了一跳,我急忙躲起来,刹拉间,那个物件嘭的一声砸在地上了!我定神后,才战战兢兢的走近去看,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口钟!这口钟掉下来时似乎很沉,落地时陷进地里估计十指深呢!”

        众人听了高兴极了,终于找到钟的下落了!

         李耀礼带众人向那个钟走去,走到钟的面前,睿祥说:

       “就是了、就是了!跟我测算的一致啊!请大家向四周再看看有什么奇特之处没有?”

         过了一会,睿祥问:

      “看出了什么没有啊?”

        众人说没有,远近都是些山,没啥特别的!

       睿祥说:“你们没有仔细观察分析,你们看看我前后左右是不是有九个山岭?”

       答:“是的!”

     “这些山岭像不像龙啊?”

        众人听了,有些懵圈,说我们再看看!       又过了一会,大家说:

       “确实有点像龙呀!一个比一个像!       这时睿祥说:

      “大家再看看我站的这地方是不是像一把坐椅啊?”       众人哪注意这些了!听这么一问,就急忙四下观望起来,好一阵子众人才说:

      “确实像一把靠背椅!”

      睿祥说:

      “这真是快风水宝地啊,九条山岭犹如蜿蜒盘旋的九条龙,九条龙都朝着这个地方,这是个九龙朝圣的地方啊!佛祖把印台寺的钟调到这里,是要叫我们把修行的地方移到这里啊!”

       原来如此啊!众人叹服!

  三、杨顺兴捐资修建九龙寺。

      话说,睿祥等一班僧众为不辜负佛之重托,决议要在四坪里这个九龙朝圣的地方修建寺庙,但修建寺庙需要大量的资金啊,钱从哪里来?众人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时,足智多谋的睿祥说:“我看此事不难,这些年,我等广结善缘已有一定积蓄 不足部分可化缘解决呀,民间不乏行善之人,放心!我等所愿定当实现!”

       众人连连点头!还是睿祥高僧有办法!       根据睿祥的安排,众人分头化缘而去。      经数月努力,各处化缘都都有了一定收获,而且碰到了一个大施主,此人名叫杨顺兴。

        杨顺兴,家住牢固关山脚,常在利州做生意,人很聪明,脑子好使,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一天去了一个寺庙,看到寺庙富丽堂皇,异常壮观,当时他许愿说,我以后如果发了财,一定也要建一个像这么漂亮的寺庙。

        经过他十年的精心努力,果然发了大财,为了还愿,他多次表示要还愿建一个寺庙。

        一日,正在此地化缘的睿祥来到了杨顺兴家,见到杨顺兴,睿祥说:

      “杨施主,我这几天都在牢固关下化缘,施主大名,如雷贯耳!我来之前就看出杨施主家布满祥瑞之气,见到施主但见印堂发亮,慈眉善目,是与我佛有缘之人啦!”

        几句话说得杨顺兴眉开眼笑,心花怒放,随即邀请睿祥进入客厅叙谈。

       听到睿祥大师的来意,杨顺兴顿时来了兴趣,说:

        “我正有此意!捐建一个像样的寺庙是我向佛许下的心愿,我必须还这个愿!最近正在考虑这件事情,未曾想到睿祥大师,也想建寺庙,真是天意啊!这样,在四坪里建寺庙的钱我出,你们出方案建就行了!”

       睿祥一阵欣喜:与佛有缘之人,那就印在此人身上了!

       之后,杨顺兴和睿祥详细商量了建寺庙的诸多事宜。

       就这样,在杨顺兴的大力支持下,在睿祥高僧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座崭新的寺庙落成了!

       当时建成后殿五间,观音殿三间,天王殿二间,伽蓝祖师殿二间,僧房六间,同时建钟鼓楼一所,将那口钟收到这里。不久又在寺院东南边建了一个砖塔,砖塔 七层六角高36米,每个转角上悬挂了分九个铃铛,无论哪个方面的风都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身上还刻有石雕佛99尊。

       寺庙建成后,考虑到此处为九龙朝圣的地方,睿祥将寺庙命名为九龙寺,后择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睿祥邀请各地得道高僧前来祝贺,远近民众闻声赶来,一时间,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享誉天下!

      捐资新建九龙寺的杨顺兴也在寺庙建成后生意益发兴隆,财源广进,更加发达,也带动了杨氏家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后来造就了今日的杨家湾!

     九龙寺与九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寺有九峰朝寺;二是寺庙周围有清泉九眼;三是山中林木有九类;四是树有九枝杆;五是枝有叶片九张;六是寺庙旁有九个溶洞,洞洞奇美!,世人观之无不称奇!

  九龙寺香火初盛于唐开元年间至宋元之间,大盛于明代正统~万历年间。起初,九龙寺定于阴历四月初八,腊月初八为庙会。每月初一、十五日为小会。周边利州、绵州、巴州、兴元府等地善男信女斋戒沐浴,敲锣打鼓焚香前来朝拜。

       宋乾德年间,征伐后蜀的将领陈嘉西曾隐居九龙寺,同时代政治家罗毅也曾隐居九龙寺,死后又葬寺庙旁,南宋诗人陆游曾游历到九龙寺,与其同游友人在九龙寺旁圣水边石壁上留下诗句:

      山寺山环号九龙,九眼清泉如琼浆。

      呼风唤雨救苍生,喷雪飞泉洒碧峰。

  四、建文帝避难九龙寺

       话说当年伐元义军首领徐寿辉于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其下属明玉珍逃到四川,占据陕西四川诸地号称西蜀王,朱元璋统一中国后,见西蜀地方偏僻 也不远征他,明玉珍也很自觉,也不和朱元璋争地盘,两方面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

       后来明玉珍死了,儿子明升继位,明升可就没有那么安分了!一天突然间攻取了陕西凤城,警报到了应天,太祖愤然下旨,派大将蓝玉进行讨伐。

       西蜀军败溃,明升被活捉,蓝玉将明升带回了应天,同时还带回了一个千娇百媚的美人。 这个美人是明升的爱妃香娘娘。

       这位香娘娘本性黄,叫黄香菱,是四川的巴州人。黄香菱的父亲黄老五在巴州地方开着一个豆腐坊,老夫妻俩年过半百才有了这个独生女儿 据说黄香莲落地时满屋子都是香气,似兰似麝,四邻八舍的人都说,这个女孩子将来一定非妃即嫔,黄老五因为这四播的香气啊,便给女儿取名香菱。 黄香玲到了十二三岁就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什么脸若芙蕖,眉同春黛,秋水为神,冰肌雪肤,桃色含晕,笑妍承颧,都占齐了!许多公子哥们都为了黄香菱神魂颠倒,只要黄香林在柜上,就是不买豆腐,也要放下一下碎银,趁机好和她搭讪几句话,这样一来,黄老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啊!

       有一天,一个游方女僧瞧见了黄香菱,说她身上有仙骨,有几年王妃的福分。

      明玉珍去世以后,接位的明升听说了黄香菱的艳名,就立刻下了3000聘金求黄香菱做妃子,黄老五在他势力之下,不敢不依啊,于是黄香菱就做了明升的王妃。

        蓝玉平蜀以后,黄香菱也被俘虏了,蓝玉几次想要他,黄香菱都怀刃自卫,蓝玉无奈,只好献与太祖,太祖几次要临幸她,都被黄香菱泪泣拒绝,太祖得不到她的身子,但那个爱她的心却一点也不曾更易。

        这个时候的朱允炆一是十六七岁的风流倜傥的美少年了,他听说黄香菱不但容貌艳丽,而且遍体放香,她一滴唾沫的香气可以一天不散,朱允炆不免动了好奇之心,便时时到玉清宫来,与黄香菱谈笑饮茶,却一点也不粗鲁的表现出渴望肌肤之亲的意思。如果有也是恰到好处,这让黄香菱不仅不反感,反而很是喜悦,朱允炆总是很得体的观赏,他很心疼她、关心她。

       黄香菱虽然已不再是处女了,但他只是在肉体上经历了男女之事,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爱过,她的心灵其实还是处女之心,他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都渴望着爱情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他讨厌那些因美貌而喜欢她的人,她总感觉那些人并没有把它当成人,而只是把她当成一朵正在盛开的鲜花,一旦花败便恩断情绝。渐渐地,黄香菱被皇太孙朱允炆的这一往情深融化了,又兼他温柔真挚体贴备至,于是义无反顾的坠入了情网,一时间,两心相印,依依难舍,但黄香莲与朱允炆在肉体上并没有越界,可就是这种纯粹的非物质的情与爱,让他感觉到了真正的爱情,因此,她如痴如醉,生死可以不计,荣辱全然抛弃!

       一天,黄香菱正在和朱允炆在玉清宫的假山旁边情话缠绵的时候,恰巧被太祖瞧见了 ,朱允炆拔腿便跑,黄香菱也颤颤抖抖的,泪汪汪的进宫去了……        当时的太祖一言不发,只是重重叹了口气!

       第二天,圣谕下,赐黄香菱三尺白绫,可怜一个桃李其容冰霜其志的香美人就这样幽魂离世,死之后,不过是草草的埋葬在钟山的山麓里。多情的朱允炆听说黄香菱被赐死,顿时放声大哭,说:“都是我害了她呀!”

       后来打听到黄香菱埋在在钟山,便连夜悄悄带了两名内监溜出了宫门,前往钟山祭奠黄香菱,他到了城外雇了三匹快马,加鞭只往钟山飞奔而来,可朱允炆和两个内监都是久处深宫的人,根本不知道钟山在什么地方,朱允炆急令内监敲门打户的去询问,这种鲁莽的做法,自然是要出事的,果不然,他们一路这样东撞西碰,便问道了御史王其渊的家里。其实王御史还没有睡觉,听到外面和家人说话的声音那么耳熟,忙出来一瞧,果真是皇太孙朱允炆!大惊道:

       “殿下深夜出宫到这里来做什么呢?”       朱允炆吱吱吾吾说:

       “你先别问这个,我此刻要到钟山去,因为不认识路才到了这里,你快派认识路的人,给我带路!”

        王御史劝朱允炆:“钟山地近荒野,又在夜里,殿下你不宜冒着风险轻率的前往!今天不如在俺家屈住,明日我当亲自奉陪殿下去!”

       朱允炆连连摇头:“谁耐烦到明天了!?我现在就要去了”

        说罢,出门飞身上马走了! 慌的王御史急忙派几个得力护卫护备了四匹快马追上去!嘱咐他们要保护好储君三人。

      到了钟山,约三更天气,但见四野无人,两个内监一味地瑟瑟发抖,皇太孙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从不曾到过在荒凉的所在,这时也有些胆寒起来。其时亏了王御史派的四个护卫壮胆,朱允炆才渐渐胆大了,只是不知道黄香菱埋在哪里?

      朱允炆出宫时没有带灯,王御史家到是有,却又被回绝了,晚上又没有月光。大家唯有在暗中乱寻,这时朱允炆叫手下人只许找没有树的新坟,新的坟碑背面肯定是白的,在黑暗中容易辨认。

        于是不上一刻功夫,居然找到一座新坟,慢慢摸碑面上的字,竟然是“黄香菱之墓”五个大字!朱允炆立时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两个吓的只顾发抖的内监,听见朱允炆的哭声,才慌忙下马赶过来,朱允炆正哭的伤心,两个内监哪里劝得住啊?劝了一会儿,也陪着他垂泪了,那四个护卫,不知道这冢中是什么样人,又不明白皇太孙为什么要深更半夜跑到这荒山野岭来哭祭,所以四个保卫只是呆呆的发怔。皇太孙越哭越悲伤,直哭的声嘶力竭,连喉咙都哭哑了,这才收泪起身,又向冢前拜了几拜:“卿如香魂有灵,俺和你15年后再见!”说罢,满眼含着泪恋恋不忍离去。内监着急劝:“殿下,如果挨到天明,皇上知道了,奴辈的罪名,可担不起啊!”皇太孙没法,上马后还是一步三回头,直到那块白色的墓碑石消失在黑暗中望不见了,才打马怏怏的回去……

       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倒,葵未日转危,便立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乙酉日病死于京都应天西宫。

       朱元璋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建文帝登基以后,策封马氏是为皇后,翠儿晋真妃,追赠黄香菱为贞妃。把钟山的坟墓重新修茸一番,又替她立祠塑像,春秋祀祭。

       不久,建文帝又派出钦差带上贵重的宫廷礼品赴巴州慰问了黄香菱的父母黄老五夫妇,黄老五夫妇深为女儿悲伤、惋惜,同时也深感荣耀。此后地方官对黄老五一家多有照顾,生意越做越好!

  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难,迅速逼近南京,建文帝情急之下,拔剑欲自刎,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正在这时,一个大臣跪下奏道:“虽然大位不保,而太祖的社稷却并未曾失去旁落啊,陛下又何必死殉呢?”

        建文帝见是大臣程济,叫他平身回话,对程济道:

      “既然天命在燕王,又为何不立燕王而立朕?难道是太祖不知天命吗?”程济道:“太祖,圣主也,又有贤臣刘青田辅佐,岂能不知天命。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陛下者,正是因为陛下也有天命,且知天命之气运有后先,不可强作改动,故委屈而为之。”

       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然不必,图复兴又不能,那么朕的一生将何所寄?”       程济道:“只有出亡而已!”

       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却靠人自己去安排。朕乃帝王也,一旦出逃,亡命民间,不知将到哪里去?去干些什么?是为土为农还是为工为商?也当琢磨好了才行啊!”

       程济道:“士农工商绝非帝王之事,唯有剃发为僧,游历四方。”

       话未完了,忽见一个叫王钺的老太监跪下哭奏道:“万岁爷,今日事急,奴婢有事,不敢不奏。”

        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说来?”

        王钺道:“昔年太祖爷未升天之时,知奴婢小心谨慎,亲自同诚意伯刘基封了一个大铁柜,交给老奴,叫我谨慎收藏,还说子孙若有大难,可打开视之自有方法!”

         程济插话道:“那铁柜现在在何处呢?”

       王钺道:“藏常在奉先殿左侧。太祖要一直不许泄露,只候壬午年万岁爷有大难时,才允许奏知,今年已是壬午年,奴婢见燕王围城万岁爷进退无据想是大难临身了,所以不敢不奏。”说罢,涕泪如雨。

      内学士宋景也说:“陛下 ,臣想高皇帝的这一铁柜用意深远,莫非其中尚有妙计?陛下何不一试?”

        建文帝忙叫把铁柜抬来,待打开铁柜,大家都以为是一些退敌的妙计良策,谁知铁柜中不过是藏着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贤、应能的名字。连袈裟僧衣僧帽僧鞋等物都无不齐备,并剃发用的剃须刀一柄 ,白银若干,又有猪红色大字书写在铁柜旁边:

       “应文文从鬼门出,其余从御钩水关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西房。”

         建文帝细看明白,再三叹息。向程济说道:“朕年号建文 ,度牒上的名字叫应文,明明叫朕出家了,你方才议及剃发为僧,朕还犹豫不决,心里惊诧何以说出如此奇谈异论!万不料太祖早在数年前,早已为朕安排妥当了,看来天下智者所见相同啊。命也!气数天命岂可违!想必是太祖僧缘未满,故令乃孙再传衣钵。”于是,建文帝对铁柜再三下拜,然后就决定接受天命祖意,叫人立刻剃发。

        程济道:“陛下且稍缓片刻,这是非常机密之举措,万不可让众人知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要做些假象掩人耳目。”

        建文帝会意,于是仍然传令众亲王并元勋卫大臣分守城门,奋力御敌。

        这边的建文帝再细看那那张写着应文名字的度牒,却见他旁边还有几行朱批,写着:游僧两名,应文、应云。白银十锭,速出鬼门。

         建文帝看了,叹息道:“天命如此,只是不知应云是谁?”

       这时候,从密室中走出一人跪下来说道:“妾名汪秋云名,正是应云了,那臣妾就陪陛下出家吧,以此相报陛下一直以来的知遇之恩!”

        程济又取出一张度牒问道:“有师必有徒相从,不知谁愿为徒?”

        言未必便有两个大臣应声而出,一个是御史叶希贤,一个是吴王教授杨应能。叶希贤道:

         “臣名希贤,应该就是应贤度牒的属臣,臣和杨应能大人的名字正符合度牒,这是天定之数,臣二人愿追随陛下一起剃发出亡。”

        建文帝听了非常高兴!高兴的同时也非常失落、非常沮丧!

        程济这时又对建文帝说道:“时辰一到,刻不容缓,陛下虽然不必以死殉社稷,但却当以死讯召传天下。”建文帝不解地问:

        “这话该如何理解呢?”

          程济道:“纵火焚宫!然后用灰烬之冕为证,则身不死而名已死了,然后陛下剃发逃避而去隐蔽起来,只要踪迹不露,便可安然长生了。”

        建文帝忙点头称“是”。

        于是,命内监将珠衣宝账集于兰香殿纵火焚烧,霎时宫中大火奏起,烈焰腾空,黑烟滚滚,宫内外顿时鼎沸喧哗,都在盛传皇上驾崩了!

         逃出险地后,众人问朱允炆:“咱们该走向何方?”

         朱允炆答道:

        “去黄香菱的老家四川巴州!”

         众人见朱允炆态度坚决,也不再提出异议,只管往前走。

        一行人一路风餐露宿,昼夜兼程,半月功夫就到了四川巴州。

         到了巴州后,大家未敢擅动,程济出面先找客栈住了下来,程济交代大家:“不要乱走动。我先出去联系一下黄香菱的父母,打探一下消息再作道理。”

      程济遇事沉稳,办法多,也善于与人沟通,有他出面,朱允炆心里踏实。

      黄香菱父母父亲黄老五的豆腐坊还开着,不过因为前些年生意兴隆,已经阔展为“巴州豆腐宴”,虽然年逾六十,但身体硬朗,前台有几个川妹子打理,乐得逍遥自在。

          这天程济乔装来到“巴州豆腐宴”,点了些酒菜,一边慢慢用餐,一边暗中观察周围的人,黄老五见客人虽然衣着很一般,但骨子里透出的气度不凡!于是不敢怠慢,安排人小心伺候,并问程济:“不知客官来自何方?”

        程济答道:“我京都应天人,来此专门拜访黄香菱父母的。”黄老五说:“我就是黄黄香菱的父亲黄华新,大家都称我黄老五。”程济一听忙说:“我正是来找你的,请找个方便的地方说话!”

       黄华新即将程济引至后堂,黄华新给程济说:“客官有话但讲无妨!”

      程济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黄华新,并把一个多前月宫廷发生的事情给黄华说了,黄华新听得目瞪口呆,惊诧不已!急忙问程济:“现在皇帝在何处?”

       程济答道:“在客栈呢,就等你一句话,他便前来看你!”黄华新说:“那就叫赶紧来啊,放心,我这个地方很安全!”

       程济对黄华新满是信任,急忙赶回客栈,向建文帝禀报了黄香菱父亲的状况,表示可以信赖。

       朱允炆说:“那就好,就按原计划办吧!”

       当朱允炆一行人出现在黄华新的巴州豆腐宴后堂时,黄华新急忙跪地拜见,连称:“小民黄老五参见皇上”

         朱允炆摆摆手,示意黄华新起身相见,说:“我已经逊国成落难之人,不必拘礼!”

        叙谈中,朱允炆说:“黄香菱是一个好姑娘啊,可惜我无福与她结百年之好,他走的早,我一直心怀眷恋,特地前来看望你们,带些许礼品以表心意…”说着命程济将一些绸缎、银两交与华新夫妇。黄华新一家感激涕零!

          接下来的日子,众人吃住都在黄华新家,朱允炆颠沛流离疲惫之躯渐渐恢复,他一边休整一边安排程济一班人暗中打探朝廷动态。

       通过了解,朱允炆知道燕王朱棣已经在应天即位,年号永乐,废除了建文年号,并在北平扩建宫殿,准备迁都北平,而且知道新皇帝正在安排人四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因为从兰香殿焚火现场没有找到建文帝的遗体,下令必须找到建文帝的行踪……

        朱允炆有些心惊胆颤,怎么办?长时间呆在黄华新家也不是个办法,时间一长,肯定引起地方官怀疑。

       黄华新这些天也非常焦急,这些人长时间在他这,难免会引起外人关注,一旦有什么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啊!他见朱允炆带有袈裟、僧衣,心中有了主意,他向朱允炆、程济建议:

      “我有个表弟叫梁兴聪,早年出家到了九龙寺,现在已经是那里的主持了,人称智元大师,出家人以善为本,我表兄为人厚道,能不能去他那里暂避?”

     朱允炆一听,心中大喜,忙问:“九龙寺有多远?”

     黄华新答道:“不远,从巴州向西北翻剑门关、七盘关就到了,大约三百里路吧。”         朱允炆说:

     “只要安全稳当,不怕山高路远,这几个月我们不是也走了近2000多里路了吗?只是我们不识路,怎么办?”

       黄华新爽快答道:“我上一次曾到九龙寺赶庙会去过,路很熟,大家跟我走就行了!”

       朱允炆高兴的说:“事不宜迟,说走就走,程济,你吩咐大家做好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程济把大家喊起来匆匆吃过饭就向九龙寺出发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一直走小路,风餐露宿,昼伏夜行。         一行人约七天便走到牢固关山脚下,一打听,现在是已经是宁羌卫的地界了,黄华新叮咛大家注意:这儿距宁羌卫城羊鹿坪不远,务必小心谨慎!

        大家小心翼翼地向山上走去,约莫两个时辰便到达九龙寺大门外,为慎重期间,程济叫黄华新先进去。

         黄华新见到表兄智元大师,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智元大师一听说::“这是好事啊,咱九龙寺的好运来了!我去请他们进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建文帝只能称呼其为应文,其他随行人员各用化名……”

       说完,智元大师便带僧徒到门口迎接建文帝一行,见到建文帝,智元大师高声喊道:“贫僧智元恭迎应文大师一行!”

       朱允炆心情愉悦,高高兴兴带众人随智元大师向寺院走去。

       进去后,朱允炆见寺院干净整洁,大殿气派,心里很是满意,从此,建文帝一行就留在了九龙寺,黄华新见朱允炆等已经习惯住下来,陪了建文帝数日后与大家一一告别,回巴州继续打理他的“巴州豆腐宴”。建文帝身边除留下程济、汪秋云、叶希贤、杨应能等,其余一起出亡之人如赵天泰、王良、梁田玉等各归老家。

        智元大师等僧徒对建文帝尊崇有加,大小事都同建文帝商量,建文帝很是感激,吩咐程济拿出一些银两捐赠给寺庙,除添置一些日常用物外,对寺庙进行了再整修,九龙寺规模更加壮观,一时间,九龙寺热闹非凡,香火更盛!

       应文朱允炆在九龙寺安顿下来后,再没有了颠沛流离之苦,没有了担惊受怕之忧, 虽然山高路远,但也衣食无忧,众人皆大欢喜。

         智元大师是一个聪明人,他见建文帝虽然贵为皇帝,但温文尔雅 ,待人谦和,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过了两、三年以后就把主持位置让给了应文。

        应文做主持后,继续隐姓埋名,经常云游四方,常去褒河、城固、南郑、西乡等地,并与周边许多得道高僧广泛交流,法术日益精湛,也成了得道高僧。

      话说在宁羌卫玉带河上游常有老虎出没于山林中,已经伤过好几个人了,老虎神出鬼没,防不胜防,周边民众惶恐万分。

         民众将此事反映到官府,官府派人手在老虎在出没地带捕捉,但经过一段时间捕捉,不仅没有抓住老虎,而且还伤了几个捕捉者。

        民众见官府也将这老虎无可奈何,于是向九龙寺求助。应文大师听到此事后,不慌不忙镇定的说道:

      “大家勿慌 ,三日后,待贫僧收服这只恶虎!” 众人将信将疑。

      话说三日后,民众按照应文大师的嘱托,在回水河上游,老虎出没的挡口搭了一个木平台,上面堆放了一些石头、猪血、鸡血、刀之类的东西,应文大师到场后 只见他先是向天膜拜一番,然后拿起羽扇,左扇扇、右扇扇, 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只听“嘭”的一声将猪血鸡血向四处洒去,接着应文大师高高举起刀向前砍下去……

        然后,应文大师双手合十面向民众说:“恶虎已经被我收服了,成为了一个石虎 ,将常年驻守在这里,保佑大家平安,若不信,你们到附近找找看,总之,此后不会再有老虎伤人了!”民众好不高兴,于是四处找虎,很快便看见了已经石化了的老虎🐯!民众对高僧佩服不已!

         至此,玉带河一带太平无事!

       话说,应文大师与程济汪秋云等一般人在风景如画的四坪里一待就是几十年,虽然清苦,但也逍遥自在。这里环境优美,旁边有个蓼叶坝,他们常常到那里去闲庭信步,扑朔迷离的“天下玄门”充满神秘、栩栩如生的“佛头”神奇无比,稍远一点还有一个波光粼粼的小湖泊,叫天香湖,湖上的风景清幽,湖水澄碧,常泛香气,有名士题名,叫它“香碧”。

      在那些清苦的日子里,原本爱好作诗的朱允炆常常与汪秋云、程济等在香碧吟风弄月,一时倒也应景应时而产生了很多抒情诗。其中一首流传下来:

     风返四坪红日远,龙归大海碧云深。

     南山峰岭千崇峻,北望禁城万里遥。

     未曾久忘飞凤辇, 褪去龙袍换袈裟 。

     百官此时何所在,但见群鸟早晚朝。

         闲暇之余,独处的时候,应文大师常常陷入沉思,回味着匆匆四年如梦般的皇帝人生,再回首,真好像当年不过是做了一场皇帝梦,生于帝王之家的他,除了一声无奈的叹息,还能怎么样呢?他不是朱棣,他不会再图大举,他永远是朱允炆,一个多情、柔弱又仁义的年号建文的惠帝朱允炆!

汉江源头第一寺的惊天传奇插图1

  五、建文帝现身宁羌卫永惠门

  应文久处九龙寺,但是,他仍然关注着朝廷的一切,到了宣德二年,建文帝听说追随他的前编修赵天泰死了,前刑部郎中梁田玉也死了,前按察使王良也死了!是的,死了,都死了!建文帝不胜悲伤,却仅仅只能是悲伤而已,阴阳异途,岂能奈何!紧接着,跟随他的汪秋云、叶希贤、杨应能也死了!建文帝更加伤恸不已!

      年逾半百的他深感来日不多了,他有一天伤感的对程济说:“这么多年来,追随我出亡天涯的忠义之士,如今都东死西归了,不知日后,我将埋骨何处?”

       已是华发满头的智者程济凄然道:“叶落还是归根!”

      建文帝非常吃惊:“归根?可归吗?”        程济成竹在胸,安然地安慰道:

     “事往矣,人老矣!朝代已换,恩怨自当全消,如今,天下久定,有什么不可归的?!”

        建文帝于是从此萌发了归念。到了正统五年,建文帝年已64岁,自感来日不多,于是决意东归,但怎么实现呢?

     他找到程济商量这个事情,程济建议:“利用官府把你送到朝廷,你就可以实现目标了!”

       建文帝道:“官府怎么可能送?”         程济建议:“这距宁羌卫城羊鹿坪甚近,不妨在适当时机毛遂自荐,故意亮明身份,届时自当有人管!”

        建文帝一听,欣然接受。        11月29日,宁羌卫在西门永惠城楼举行活动,庆祝明英宗生日,城中及附近民众都来看热闹,气氛非常热烈。正当活动进行中,城门口来了一位身着袈裟、银发苍苍、神闲气定的出家人,进来后就要上城楼,城门护卫拦住了他,说:“城里随便走,城楼不允许上!”         建文帝先是好言说:“我是九龙寺主持应文,我要去见你们当官的,行行好!请放我上去!…”

        任凭建文帝好说逮说,护卫就是不让他上!一时间争执起来,这时民众中有许多人认识应文大师,也帮腔道:“你们就叫大师上去吧!!”

       城楼下的吵闹声惊动了城楼上的卫指挥闫天勇,他急忙走下城楼,看见了应文大师,,见应文大师虽然年老,但气宇轩昂 不敢怠慢,很有礼貌的问道:“这位大师,您是谁,不知道您找我做什么?”

       应文大师大声说道:“我是南山岭九龙寺主持应文,来九龙寺修行已经30多年了。这么多年我一直隐姓埋名,其实我就是逊国的建文皇帝!”

        闫天勇听了大吃一惊,不敢怠慢,急忙把他接到卫衙,同时飞报入汉中府,汉中府立时呈报陕西省府,陕西省府立时飞报朝廷。

        在朝廷没有旨意的情况下,闫天勇把应文大师安排在馆驿吃住,不敢稍有怠慢。

六、建文帝从宁羌千里赴京!

       不多几天,14岁的英宗皇帝就有旨意让建文帝乘驿道到京师。到了京师后 英宗皇帝有诏,让他寓住在大兴隆寺。

       众人争相看之,却见逊国三十多年的建文帝如今只是一个垂暮老僧。

       建文帝觐见英宗时,他是直立不跪的,英宗也不弄不清楚这个自称建文帝的人是真是假,于是就令朝臣辨认,但一个也认不得,因为建文帝从20多岁的青年逊国出亡如今已是看似50多岁实则64岁的老翁了!        英宗忽然想起了内监吴亮曾侍候过建文皇帝,于是令吴亮上殿,安排他去看看自称建文帝的老僧究竟是谁?

        吴亮到了大兴隆寺后,对建文帝上下打量一番,摇了摇头,不过他的头摇得有些犹犹豫豫,因为他有个强烈的感觉这个人可能就是那个逊国30多年的仁君惠帝朱允炆!

        就在吴亮犹犹豫豫时,建文帝对着吴亮喊道:

     “你不是吴亮吗?怎么还能在这里?真是幸运啊!”

        吴亮故意假说:“我不是吴亮!”         建文帝笑道:“怎么不是!当年我在仁寿宫进膳时掉了一个块肉,我当时只说了声可惜,你就去伏在地上把肉吞下肚子里了,还说替我增福,你难道忘了?”

         吴亮道:“倘是故主的话,左腕上当有一粒朱痣的!”

        建文帝露出左腕,吴亮一看果然有一粒朱痣,忙跪下大哭起来……

        吴亮的眼泪是真诚的,他压抑了30多年的忠心耿耿的眼泪一下子奔涌而出!

          建文帝叹息道:“你不必悲伤,只管好好的为我向皇帝复命吧,说我乃太祖高皇帝嫡孙,如今朱家天下正盛,朱家子孙岂可轻抛骸骨于外?今我归来,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落叶归根葬在故乡而已……”

        吴亮哭成了泪人,连连点头应允。        吴亮向英宗复命以后,英宗见真的是建文帝,而自己是他的侄孙辈,不便难为他,封年号建文的惠帝朱允炆为愍王。        又下谕道:“皇太叔朱允炆着令在西苑宁寿轩居住,无故不得擅离,宁寿轩改成庵庙风格……”

          好在英宗虽然禁止建文帝的自由,却对他的生活厚加供奉。只是在称呼上,因为他曾做过四年皇帝,不便称呼,只是称呼朱允炆为老佛。

六、明英宗下诏,九龙寺更名圣寿寺

         话说,建文帝在宁寿轩住的逍遥自在,心情舒畅了许多!

        一天,建文帝对英宗禀道:“当年随我出亡的大臣都是些忠义之臣,现在都东死西归了,所剩不多,请皇帝赦免其过,予以优待。另外我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多亏了宁羌卫九龙寺,请对九龙寺关照……”

      不久,英宗下谕:“着令赦免跟随皇太叔出亡的众大臣之过。已故的恢复名誉,昭示天下!健在的给予抚恤,善加优待,安度余年。着令将皇太叔修炼之所宁羌卫九龙寺更名为圣寿寺,并妥为修缮,维持香火不断……”

         高兴中的英宗还命内监拿来宣德纸欣然提写“圣寿寺”三字,着令送至宁羌卫。

        因为有朝廷圣谕,九龙寺易名 :圣寿寺,宁羌卫衙拨付专款一是修通了牢固关至圣寿寺的马车道。二是安排专人监工对寺庙进行了修缮,在左厢房另僻一室,将英宗皇帝所提“圣寿寺”悬挂在正面墙上,一时间圣寿寺远近闻名!从此圣寿寺信众络绎不绝,香火益盛!

       话说跟随建文帝的程济,在建文帝进京后,心里踏实了很多,他觉得他已经完成了帮建文帝出亡的所有任务,同时,朝廷不仅赦免了他的过,而且还给他了一定数量的慰问金,所以他该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不久,他将寺庙里建文帝的用品进行了整理,交由新主持惠通大师保管。然后与众僧徒一一告别,众人再三挽留,无奈程济态度坚决,表示一定要实现他叶落归根的夙愿!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了!程济辗转反侧两个月才回到老家凤阳,两年后病逝。

        二十年后建文帝病死了,这位仁君总算得到了善终。寿终的建文帝,被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北,一丘一碑,碑题:

                   天下大师之墓

  八、宁羌知州卢大谟增修圣寿寺

      且说朱允炆、程济离开圣寿寺后,圣寿寺因为得到地方官的多方关照,一直平安无事,及至到了成化21年(公元1485年)建立宁羌州,州官对圣寿寺一如前往,继续关注,圣寿寺进入平稳发展期。

       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神宗)万历27年(公元1599年)7月的一天夜里,圣寿寺当班的和尚睡过了头,睡梦中将油灯碰倒了,烧着了僧房的窗户,进而引起大火,虽然众僧进行了奋力扑救,但因火势太大,还是将左边八间厢房及天王殿全部烧毁,更可惜的是将英宗所提“圣寿寺”三个字焚毁了!

        宁羌州知州卢大谟大惊,不敢隐瞒,立即将圣寿寺火灾如实向上禀报。省府对卢大谟进行问责,严令其尽快修复圣寿寺 。

        接到上命,卢大谟犯难了!宁羌州地偏人稀,财力捉襟见肘,怎么能拿得出这么多钱来恢复寺庙!无奈之下,他只好倡议当地一些富裕户筹资来解决这个难题,倡议得到了黄坝驿大户杨茂林、王进朝等的大力支持。

         杨茂林、王进朝一方面自己带头拿出一部分积蓄,一方面发动民众捐款捐物,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也可以捐木头、捐砖头,在他们的努力下,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夏,圣寿寺恢复工程完工,同时还在寺庙左边增修了静宝塔一座,寺院里塑了十八罗汉。

        事后,宁羌州府吏目苏思齐与杨茂林、王进朝等在圣寿寺专门立碑记载此事,卢大谟亲自撰写了《宁羌州西南山增修圣寿寺碑记》。

汉江源头第一寺的惊天传奇插图2

  九、崇祯女儿坤兴公主秘赴宁羌州。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10月29日,崇祯皇后周氏生下一位公主,次年被封为坤兴公主,生长在帝王之家的坤兴公主,快乐无比,无忧无虑,健康成长,崇祯皇帝也一直喜欢这个小公主,把她奉为掌上明珠,小公主生在帝王之家,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在她看来帝王之家从来就不会有什么烦恼的事情!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的一天,坤兴公主却见父皇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小公主非常奇怪,就拉着父皇的手问: “父皇为何如此伤悲?”

        崇祯皇帝哽咽着:“你还不懂,不要问了……”这时,母亲周皇后将她拉到一边,才告诉她一件大事…

         原来,前不久,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挖了凤阳朱家明皇陵!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元宵节,李自成和张献忠突然率领农民军到了凤阳。这时凤阳城内毫无防备,等到有人发现农民军来了的时候,他们已经翻墙而入。

        凤阳留守朱国相等人仓促迎战,很快被农民军打败。李自成还下令毁掉当年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剩余的守兵也都投降了,农民军很快就占领了凤阳。

占领凤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毁掉朱元璋的明祖陵亨殿。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朱元璋,公元1368年于应天(南京)称帝后,首先想到要把父母、兄嫂的坟迁址,盛装豪椁隆重再葬,并派精通风水的刘基前去安徽凤阳老家堪查。刘基回奏,山川灵气不可动,一动风水就不灵了,会破了朱家龙脉。

       迷信的朱元璋遂放弃了重葬的念头,选择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

       但未曾想,时隔268年后皇陵还是被毁了!

       不仅仅如此,李自成听说凤阳有很多唐宋时期名人的古墓,墓中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把这些古人用不着的东西挖出来当作军饷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下令,坟墓无论新旧,统统挖了。

     皇陵一夜之间被毁,所有古墓全部挖掘。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完成这些后非常兴奋,认为终于毁掉了明帝国的龙脉了,由此“士气大振”。

       在听说李自成毁了朱家皇家祖坟后,崇祯皇帝悲愤交加,立即派遣官员告祭宗庙,发誓一定要将闯贼这帮鸟人狠狠报复,随后,崇祯皇帝密令陕西总督汪乔年,派遣米脂县县令边大绶带人,将李自成的祖父和父亲的坟墓全部挖开,并且在墓地原址挖了一个大坑,将尸体“聚火烧化”,并把周围“大小树木一千三百余棵悉数斫伐”,以求全部断绝李自成的风水和龙脉。

(然而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老冤家李自成就杀进了北京,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了,当然,被崇祯断了龙脉的李自成,也最终兵败被杀。)

         幼小的坤兴公主的心灵第一次受到刺激和重创。

       事隔六年后,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事第二次给坤兴公主的心灵以重创……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闯王李自成攻破洛阳,抓住了明万历皇帝的儿子、崇祯皇帝的叔父~福王朱常洵。

      李自成命人将福王捆起来严刑拷打,追问他哪里还有金珠钱物?福王熬不住极刑,只好受一阵子皮肉之苦吐露一部分财宝的下落。李自成命令士兵按照福王所指的地点前去搬运。不一会 福王府门前的钱帛就堆积如山了。

      “他一个人竟然有这么许多的宝物,怪不得河南这么穷!”李自成边说边上下打量,身躯肥硕如桶状的福王越发怒不可遏!

       “河南的老百姓一个个骨瘦如柴,为什么单单你这个混蛋肥得像猪一样?”

        说着,他叫手下人将福王牵入厨房,先拨去父王身上衣服,再洗刷干净,又把全身的大肥肉活活的一块块割下,接着剁成肉泥,然后用坚刃由父王当胸向下拖刀,先剜出心来拿银盘接着,鲜血一滴滴落满玉盘,李自成让人把福王的血掺在酒里,在搅拌进鹿血,在庆功酒宴上分饮给诸将士。并将这种酒称呼为“福禄酒”。

        在宴会上,又命令手下把福王的肉泥中加入羊肉,做成肉酱,分给众头目品尝,取名叫肥羔羊肉酱……

       福王的惨死对崇祯皇帝打击深重,以致于辍朝三日!

       血淋淋的惨景也使幼小的坤兴公主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残忍、血腥和恐怖。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月,李自成农民军围攻河南襄城(今襄城县),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二日,陕西巡抚汪乔年奉调进入襄城防守,他把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靠向郾城,汪乔年自己则统兵驻在襄阳城外。起义军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起义军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左良玉的救兵又没来,官兵大败。汪乔年叹气说:“这儿是我的坟墓了。”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把守城墙。起义军挖地道填火药攻城,汪乔年也打地洞看起义军所挖的地道,用长矛刺杀起义军。起义军用大炮轰击汪乔年的坐旗,城墙上的掩体都给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在旁边哀求他出去避开起义军,汪乔年恼了,用脚踹他们的头说:“你们怕死,我不怕死。”十七日,城被打下,汪乔年杀死了三个起义军,然后自杀未遂,被起义军俘获了,李自成让他下跪,汪乔年不肯,于是便挖出了他的膝盖骨。汪乔年依然大骂不止,李自成让人割下了他的舌头,汪乔年便以手指着李自成以血唾骂不止。于是又被砍下了手指,汪乔年望北而拜,随后被破脑吸髓而死。

        陕西巡抚被破脑吸髓,朝野震动!

        血腥的惨事再一次深深刺激到了年幼的坤兴公主,她似乎成熟了许多,明白了人世间不光有美好,而且还有杀戮、残忍、血腥!

      从此,她变得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发呆,疼爱她的周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她开开心心,一次周皇后把他带到了寺庙游玩,她看到那些默默诵经旁无他顾的和尚尼姑,心里甚是好奇,就忍不住问了妈妈很多关于寺庙的事,回来后,她似乎开朗了许多,动不动就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引起众人欢笑。

        这以后,坤兴公主经常央求妈妈带着她去寺庙,由于经常去,她和那些尼姑和尚都熟悉起来,她常常主动和尼姑们交流…每次都依依不舍地和尼姑们告别。

       这引起周皇后的警觉,就刻意引导她关注其他的事,不再带她去寺庙了。可适得其反,越是这样,坤兴公主越关注寺庙,说起寺庙的事总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长时间不叫去寺庙,坤兴公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闷闷不乐、抑郁消极。还常常自言自语,说“我也要去当尼姑!”

       这下子,轮到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着急了,他们迅速安排田贵妃、袁贵妃等对坤兴公主予以开导,但都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烦心的事远远不止这些,紧接着,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皇帝看到了新顺王李自成的檄文:

        新顺王李,昭尔明城一体知悉:

         昔汤武兴义师而有天下,周武假伐罪以承殷祚,乃知得天下者,首在顺天而得人心……

        朕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以十万雄师,效吊民而伐罪,维尔君若臣,末谕朕意,兹以直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废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鄙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有室有家,人民胥庆。章尔之孝,章尔之仁。庚嘉客之休声,绵商系之厚禄。今其诏告,允布腹心 ,君其念哉!罔怨恫于宗公,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乎?尚效忠于君父,广贻谷于身家。

         勉哉!檄到如律令。

         崇祯帝看罢,颜色惨变。将檄文传视于廷臣,都面面相觑,不发一言,崇祯皇帝于是叹道:“君非亡国之君,臣却都是亡国之臣了!”说完潸然泪下,垂涕回宫。

        这时外部郡纷纷失陷的警信,络绎不绝地传入京师。崇祯皇帝批阅时大惊失色!什么李自成陷太原,俘获晋王朱求桂,什么张献忠陷重庆,杀瑞王朱常浩……

          崇祯皇帝泪流满面,对大臣们说:“这都是朕的过失,卿等可为朕拟诏罪己就是了!”

          当晚崇祯皇帝颁发罪己诏。

          此后,崇祯皇帝陷入焦作之中,郁郁寡欢、愁眉苦脸,看着自己的父皇如此痛楚,坤兴公主更加忧郁消沉,常常发呆,不言不语。人若问之,她就自言自语:放我出宫,我要出家为尼!任何人做她的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真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

          看着女儿这样,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母亲周皇后了,怎么办?她不想打扰崇祯皇帝,给他增加心理压力,她知道他心乱如麻,焦作一团,于是她主动与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司礼太监王承恩商量该怎么办。

         其时的王承恩也知道生在帝王之家的坤兴公主这几年受的刺激实在是太多了,确实得了抑郁症,他也曾试图开导过坤兴公主,然而一点作用都没有。

          为了挽救坤兴公主,他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坤兴公主想出家做尼姑,就叫她去做好了,只要她开心快乐!现在她已经厌烦了压抑的宫廷生活,就叫她自由自在的去吧。

           周皇后听了,摇头不已,那怎么行?堂堂的皇帝女儿去做了尼姑,怎么向众人解释!

          王承恩说不存在名誉问题,前朝就有先例,南梁武帝的女儿明练公主出家为尼,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出家为尼……况且,这是为了坤兴公主的快乐健康着想。

          最后, 周皇后虽然心疼女儿,不忍心叫女儿出家为尼,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他也赞同这样做。但是把她送到哪儿出家呢?

          王承恩帮周皇后分析:如今,李自成已经攻破太原,下一步就要攻打宁武关,紧接着就会威胁北京的安全,在北京已经不能考虑了,还是考虑去比较偏远但又放心的地方吧。经王承恩苦思冥想,对周皇后说:“我想到了一处可以放心的地方,这个地方在陕西宁羌州,那里有一个圣寿寺,圣寿寺在前叫九龙寺,因为建文帝曾在那里修行,他认祖回归后,九龙寺就被英宗更名为圣寿寺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宁羌州知州王玮四川成都人,是我大表舅的儿子,科举面试时是皇帝亲点的,可以放心!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宁羌州守备严密,未曾陷入敌手,如果皇后同意的话,我将派得力干将带上坤兴公主乔装进入宁羌州把她托福给王玮。”

        周皇后鱼听了心里有底了,但是就是不知道崇祯皇帝怎么想,于是她找到崇祯,将她与王承恩商量的想法和盘托出 ,崇祯皇帝这一段时间绞尽脑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北京的安全,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心里正烦的要命。听了周皇后的建议,他没有多想,他认为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崇祯最后把王承恩传来叮咛:此事务必要秘密进行,不能叫外臣知道,以免动摇军心。坤兴公主走之后,必须要有人替代,万一城破,免得贼寇查找公主下落!王承恩连连点头道:“奴婢谨遵陛下命!”

  经王承恩周密安排,秘密在宫女中寻找长相特别像坤兴公主的小宫女,初定三个,后经周皇后过目最终确定一个名唤婉儿的小宫女作为坤兴公主替身。

        为了将坤兴公主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了然于心,周皇后还安排婉儿和坤兴公主同吃同住十天,婉儿很用心,很快便将坤兴公主的走路姿势、语言习惯等模仿的惟妙惟肖!可以说,除了周皇后,谁也分不清她们谁是谁。

      待这些落实后,王承恩命身边最信任的忠厚太监王宽带上坤兴公主赴宁羌州。

      临行,坤兴公主抱住周皇后泣不成声,哽咽着说:“母后,孩儿不孝,要远离了,请母后多多保重,照顾好父皇。”

      周皇后嘱咐坤兴公主:“你是我最疼爱的好女儿,你就按你的心愿去生活吧!记住,这是个多事之秋 ,务必隐姓埋名,保全好自己,不要担心我们………”未待说完,周皇后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母女俩依依洒泪惜别,走上了去宁羌州的漫长道路。

        且说,王宽带着化名“菊儿”的坤兴公主以父女相称,一路小心翼翼,为了安全起见,他们避开大道,常走山间小路,虽然艰苦,但还平安。别看坤兴公主久处深宫,未吃过苦,但她意志坚定,非常顽强地坚持着,她有一种信念,早点赶到圣寿寺,去做一名真正的尼姑,好早点摆脱人世间的苦难!

       连年战争,沿途饿殍遍野的惨象更加使她笃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凭她的力量是改变不了这一切的!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就不要再看到这些!

  经过二十天多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赶到宁羌州府,城门口守卫见他们衣衫褴褛,以为是乔装打扮的贼寇探子,不予放行。情急之下,王宽拿出藏在身上的司礼太监书信,要求立即见到知州王玮有机密要事面呈。守卫一看来人如此说,才仔细打量起两人来,来人尽管穿着破烂,但谈吐举止、气质非同一般,可能事出有因,不敢怠慢,立即将来人领到了知州王玮那里。

      王玮拿到王承恩的亲笔信,刚刚打开一会,王玮就大吃一惊,原来是当今皇帝身边的人啦!立即对着王宽单膝跪地,口称:“原来是王公公驾到,有失远迎!”说完立即安排将王宽和“菊儿”领到驿馆更衣沐浴后相见!

       原来王承恩的信中只是说,事涉机密,由王宽代表他当面交待。

  十、坤兴公主出家圣寿寺,法名缘慧。

         话说,待州衙一班人重新见到王宽和“菊儿”时,衙门里的人都大为惊异!这两人的气场、气质、举止、精神面貌处处透着一种高贵!尤其是“菊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目眇兮,肤质白皙。众人都看呆了,恍如梦境里看见小仙女了!

         一看这阵式,王宽心里在说,真是一帮小地方上的人!什么都没有见过!这时王宽请王玮屏退左右,说有要事说。

          王玮示意众人退下,然后邀请王宽和坤兴公主进入后堂叙话。

         进入后堂,王宽才郑重其事地指着“菊儿”对王玮说,她就是当今圣上的血脉~坤兴公主,路上为了安全起见才用化名的。值此战乱时节,她立志要出家。为什么要选择宁羌州圣寿寺,是因为你一是王承恩大人的表弟,二是你是当今圣上亲点的举人 ,而且圣寿寺还是当年皇太孙朱允炆修行之地,上皇英宗亲赐圣寿寺之名,这次来就是为了了却坤兴公主出家的夙愿。请你妥为安排,保证她衣食周全、人身安然!但此事必须绝对保密,只限你我知道!对外坚决不能泄露!”

       王玮面向王宽和坤兴公主一拜再拜,发誓将以身家性命担保,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都会赴汤蹈火践行自己的诺言!

       次日,王玮安排马车和轿夫一起护送“菊儿”向南山岭圣寿寺走去,能过马车的地方坐车,不能过马车的地方坐轿。

         到了圣寿寺后,主持全空大师见知州大人亲自来了,急忙将来人迎进厢房。王玮给全空大师交待,“菊儿”是我的骨肉亲人,到这里来修习佛法,务必落实专人引导研习,务求实效,生活起居安全必须照应周全。

        全空大师连连点头,口称:阿弥陀佛!

当即命小僧喊来女尼明惠师父,令明惠师父从此带“菊儿”修习佛法。“菊儿”见此,急忙面向全空大师和明惠师父跪下连连三拜:“师父在上,请受徒弟一拜!”

       由于年龄尚小,语音稚嫩,当时就引得众人一阵欢笑!名惠见“菊儿”漂亮聪慧,顿时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子,开玩笑说这就是俺的女儿!说完,然后对“菊儿”说,今后就不要叫菊儿了,我给你取个法名:叫缘慧。

      “菊儿”一听非常高兴:“好的,谨遵师命!”接着明惠师父就领着缘慧向寺庙各个大殿走去,介绍着各方面的情况,缘慧问这问那,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明惠师父总是不厌其烦的回复,师徒俩处的非常投机。

      看到这一情景,王玮放心了!分别叮咛一番就和全空大师、明惠师父、缘慧一一告别了。

       这以后的日子,王玮一直关注着圣寿寺,关注着缘慧,每过一段时间,就来圣寿寺看望缘慧,给寺庙带来充足的米面油盐。

十一、缘慧惊闻京师惨变,如遭雷击!

       此后的一年里,缘慧一直跟着明惠大师研习佛法 ,空暇之余,也也非常想念自己的父皇和母后,不知道他们那里怎么样了?一天,她问明惠是否知道京城里面的事情吗?

       明惠说:我怎么知道啊?不过王玮应该知道,要是下次王玮来了,你可以问问他。

      缘慧这才想起王玮已经很久没有来寺庙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有些不忐忑不安起来。

       一日,缘慧在寺庙里待久了,就一个人走出寺庙慢慢转悠、散心,忽见一蓬头垢面的老者踉踉跄跄向她走来,见缘慧身边没有人,就立即跪下来向缘慧大哭道:

        “公主啊,大事不好!皇上遭难了!”

         啊!缘慧大吃一惊!“你是谁呀?”

老者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缘慧定睛一看,愣住了!原来是王宽呐!

        缘慧连忙说:“啊,原来是王公公,你这是怎么啦?”

        一边说一边扶王宽向寺庙里走去,待坐定,缘慧迫不及待的叫王宽赶快把情况说说:

       “究竟怎么啦?”

       王宽泣不成声的开始述说……只听得缘慧目瞪口呆,泪流满面!……

        原来,缘慧离京几个月后京城便发生了惊天巨变!……

        话说坤兴公主离京之后,不久,李自成率兵就攻下了宁武关、代州、通州,将京城团团围住……京师上下惶恐不安!

       “贼兵众多,城内守备空虚区区京城只怕朝不保夕了。”回到后宫的崇祯帝潜然泪下!

        周皇后也涕泣不止……

        袁贵妃在一旁更是哭得鸣咽凄楚……

        侍立的宫女们也一齐痛哭起来,连那些内侍太监也不住地掩泪。

        崇祯帝忽然收泪向宫女内侍们说:”你们伺朕有年,今日大难临头,朕不忍你们同归于尽。快各人去收拾收拾,赶紧逃生去吧!”

       内侍和太监们一听这话,争先抢后地各人去收拾了些金银细软,一哄而散出宫去。

       但宫女们却不肯离去,她们跪下齐声说道:“奴婢们蒙陛下和娘娘的厚恩,情愿患难相随,虽死无怨。”

       崇祯帝惨然点头叹息道:“你等女流,犹有忠义之心,那班王公大臣往时坐享厚禄到了贼兵困城,不但策略毫无,甚至弃朕而遁,这都是朕之不明,近佞拒贤豢养了这些奸贼如今悔也莫及了。”崇祯帝说到这里,禁不住顿足捶胸悲恸欲绝地放大声号哭起来:

       “想不到朕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反倒做了亡国之君自愧有何面目去泉下见列祖列宗!”

       周皇后也伏在案上,凄凄切切地和袁贵妃相对痛哭。满室一片凄惨,今人书至此犹为之鼻酸。过了半天,周皇后含泪劝道:“事到如今,陛下不如潜出京师,南下调兵,大举剿贼,或可使社稷转危为安。”

        崇祯帝一听马上含怒收泪道:“朕自恨昏瞀,以致弄到了这个地步,朕已死有余辜,还到哪里去?哪里有肯替国家出力之人?今日朕唯有以身殉国就是了!”

       正说之间忽见田贵妃所生的九岁的永王慈炤和周皇后所诞的七岁的定王慈炯两人携着手,笑嘻嘻地走了进来,一见父皇母后都哭得双眼红肿,不觉天性相感,也哇地哭出来了。

       崇祯帝心上一阵阵难受,又扑簌簌地流下泪来,伸手把弟兄两个拥在膝前:“可怜的孩子,贼兵围城,危在旦夕,为父是快和你们长别了唉!可叹你们为什么要投生在帝王家,小小年纪也得遭杀身之祸?…”崇祯帝说到这儿声音哽咽,已语不成声,说不下去了。

        周皇后拖住定王,搂在怀里脸儿紧贴着脸儿,抽抽噎噎地哭个不住:“趁此刻贼兵未至,陛下就放他们兄弟两个一条生路,叫他兄弟两人暂往妾父家里。天若见怜,他们兄弟两个得以长大成人,他年有出头之日,也好替国家父母报仇。”说到仇字,周皇后早哭得泣噎幽咽,一口气绝住,回不过来,两眼翻,就晕倒在盘龙椅上,宫女嫔妃们慌忙叫唤。

        崇祯帝一边拭泪,一边起身,一手一个,拉了永王、定王,正想出宫,忽见内监王承恩慌慌张张地进来道:

       “陛下,大事不好了!贼兵打破外城,已列队进了西直门,此刻李国桢将军正在激励将士守卫内城,陛下快请出宫避难吧!”

  崇祯帝顿时面容惨变,声音打战地说道:“大事休矣!”

      然后命王承恩在前导路,君臣两个携了永王、定王出宫。苏醒过来的皇后又追出宫,立在门口,凄惨哀切地嘱咐定王道:“儿啊,你此去,莫忘了国仇家恨,你苦命的母亲在九泉……”

       崇祯帝不忍再听,见定王也哇地大哭了起来,就忙把他的小手一顿:“国已亡家已破,如今早不是哭的时候了!”

       定王吓得不敢出声!永王到底年纪略长些,暗暗饮泣抹眼泪。父子三人和王承恩出了永定门耳边犹隐隐闻得周皇后的惨呼声,崇祯帝低垂着头向前疾走.一边走一边下泪。蓝袍前襟已被泪水打得透湿两重了。

        “陛下少待,等奴才去报知国丈接驾!”王承恩说罢,三脚并两步地去了。崇祯帝木立在周国丈府第前的华表柱旁,左手携了永王,右手执着定王,好一会儿不见王承恩回报,崇祯帝耐不住了,就携了两个儿子,慢慢地踱到国丈府第的大门前,但见兽环低垂,双扉紧扃,静悄悄地连看门人也没有一个。崇祯帝从大门缝向内一瞧,但见里面悬灯结彩,二门前的大轿车马停得满坑满谷,丝竹管弦之声隐隐地从内堂透将出来。

         崇祯帝诧异得几乎怀疑是王承恩走差了府邸,正在这时,却见王承恩气得脉涨面赤,喘吁吁地走出来:“国家危难,可恶周奎这厮却在家柳翠花红地庆耄耋,做八十大寿,朝中百官都在那里贺寿,奴婢到了中门,有家仆出来阻止,奴婢说是奉旨而来,那家奴也不放进,只说国丈有令不准。奴婢再三地央求也不行,万分无奈,奴婢只得高声大叫国丈接旨!可恨周奎明明在里边听见了,却不仅不出来接旨,反叫恶奴出来把奴婢一顿乱棍逐出来。”

        怀宗不由得大怒又大惊道:“竟有这等事,周奎也欺朕太甚了!”然后就命王承恩在前,崇祯帝和两个皇子随后跟着,可刚才王承恩进去的大门早被有了准备的周家奴才上了闩,而不是如同刚才一样地虚掩着。

        王承恩气愤已极,对着国丈府大门,一顿拳打足踢,好一会工夫,随着里面的谩骂声,大门忽地开了,跳出一个黑脸短衣的仆人,破口大骂:“有你娘的什么屌事,得这个样子打门?”

       王承恩喝道:“圣驾在此,休得撒野,快唤周奎出来接驾!”那仆人听了,不仅一点没害怕,甚至毫不在意,只管瞪着两眼,大声道:“圣驾个屌!国丈有令再敢来纠缠,就打死勿论!”王承恩气得咆哮如雷:“周奎这老贼目无君上,待咱家进去和他理论!”

        经过庆云巷时,猛听得前面鸾铃响处,尘土蔽天,崇祯帝大惊:“难道贼兵已进城了吗?”王承恩也慌了手脚,忙道:“陛下且和殿下暂避,待奴婢去探听消息。”正说时,早见三十骑疾驰而来,要想避开已万万来不及了。

        渐渐走近,渐渐看清马上的人个个鲜衣美服,正中一匹高头骏马上端坐着的正是皇亲田宏遇(田贵妃父亲)。田宏遇一见了王承恩,忙拱手微笑,一眼瞥见了崇祯帝在旁,慌忙滚鞍下马,行礼不迭。崇祯帝阻拦道:“路途上不便,田卿行个常礼吧!

       等田宏遇知道陛下携殿下欲托孤周奎(周皇后父亲)的事,他慷慨而忠诚地表示:“陛下若是有意,就将两位殿下交给臣吧!”怀宗很是欣慰,回头唤过永王、定王吩咐道:“你两个随了外公回去,须小心听受教导,孝顺外公就与朕一般。千万不要使骄任性,须知你们是已离去父母的人了,不比在宫里的时候……你弟兄一定要勤心向学,朕死也瞑目……”崇祯帝一面嘱咐不停,一面哽咽不住,一面用袍袖频频拭泪,两个皇子也牵扯住父亲的袍袖,齐声哭了起来。

       哭了半天,崇祯帝咬紧牙关,厉声道:“事情紧急,你弟兄就此去吧!”

       说毕回身对着田宏遇连揖了三揖:“朱氏宗桃都拜托卿家了!”田宏遇慌得不及还礼,忙扑通跪在地上,流着泪说道:“臣受陛下深恩,怎敢不尽心护持殿下,以报圣上于万一。”

        崇祯帝含了一泡眼泪,目送二皇子随田宏遇疾驰而去,直待瞧不见了影儿,犹惨然地徘徊观望。王承恩禀道:“时候将晚,陛下请回宫吧!”崇祯帝凄然地说:“朕的心事已了,还回宫去做什么?”

       王承恩大惊道:“陛下乃万乘之尊,怎可以流连野外?”崇祯帝流泪说道:“贼兵已破外城,杀戮焚掠,可怜叫朕的百姓无辜受灾,朕实于心不忍,朕愿在此,等贼兵杀到,与百姓同尽!”

       过了一会儿,崇祯帝忽然问王承恩:“这个地方,数哪里最高?朕要登临,一望城外的黎民,被流贼蹂躏得怎样了。”涕泣哀恳也不见皇帝答应回宫的王承恩说:万岁山即煤山最高,可俯瞰京城!

       日色早已西沉,暮夜已阑。月色昏蒙,寒风凄冷,京城外的火光惨红如血。暮鸦喳喳哀鸣,顺风吹来,一阵阵凄楚的啼哭声夹杂着炮火喊杀声,昼夜不绝,令人惨不忍闻。

       崇祯帝与王承恩步至南宫,登上煤山,倚在寿皇亭的石栏边,遥望城外烽火烛天哭喊呼号声越发犹若鼎沸兵器撞击声马蹄踢踏声亦隐隐可辨。火光四处不绝,眼见得闯兵正在那里大肆焚掠,繁华的首都变作一片焦土。忽然空中的皎皎月光被浓云遮掩,大地在黝黑中,越发四处都现出凄凉惨败之景象。崇祯帝凄然泪下:“黎民何罪,惨遭茶毒?”言下黯然,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对王承恩道:“朕心已碎,不忍再看,卿仍扶朕下山吧!”

       入乾清门,到乾清宫,崇祯帝提起朱笔,草草书了手谕:着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事,诸臣夹辅东宫太子慈娘。

       三十五岁的崇祯帝怀宗在位的十七年,丧乱累累,他几无一日安枕地操劳国事,而竟不免于国之亡家之破。坐了半天,他神思困倦,就斜倚在绣龙椅上,沉沉睡去。忽见一个峨冠博带的人走进来,提了一支巨笔,在殿墙上写了个斗大的“有”字,然后掷笔回身就走。怀宗正要叱诘,蓦然寒风刺骨,一觉惊醒,方知是梦。他定了定神,离了承仪殿,步入后宫。

        周皇后和袁贵妃等也彻夜未眠,一见崇祯帝进宫,忙迎接出来。

  崇祯帝见皇后、贵妃都蓬头垢面,神形憔悴,不由得叹了口气,把梦境说了一遍,有个魏宫人就说:“”有’字上半大非大,下半明不明,这是大明残破凶兆。”

      崇祯帝听了,脸色惨然大变,但他什么也没说。正这时,猛听得门外脚步声杂沓,两个内监气喘汗流地进来禀道:“曹化淳已开城降贼,陛下宜速急出宫躲避。”说罢三脚两步地走了。

        崇祯帝还在疑惑不定,襄城伯李国桢也汗流满面地抢步进宫,叩头大哭道:“逆阉献城,贼兵已攻陷了内城,陛下请暂避贼锋,臣率所部,与贼兵拼死巷战去!”说毕飞奔出去。

      崇祯帝也慌忙出宫到奉天殿上,他还想召集众臣,计议善后,四顾内侍宫监,多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崇祯帝没法,只好自己走下殿来,执着钟杵,把景阳钟当当地撞了一会儿,又握着鼓槌,将鼓咚咚地打得震天响。然后走上宝座专等众臣入朝。

        谁知等了大半晌,廷臣半个也不见来。怀宗长叹一声,下了宝座,回到后宫,恰好王承恩气急急地跑进来大叫:“贼兵进了内城,此刻正在焚掠惨杀,陛下快请移驾避贼!”

        崇祯帝愀然心痛地说:“事已到今日,朕还避他做什么?你去午门外瞭望着,见贼人进宫,来报朕知道。”王承恩含泪叩了个头,匆匆地出去。

        崇祯帝在后宫里,召集后妃嫔人等都聚在一起,命宫女取过一壶酒来,自斟自饮,连喝了五六大觥,这时太子朱慈娘侍立在侧,崇祯帝让他快逃命去吧。

        太子对着怀宗和周皇后,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凄凄惨惨地哭着出宫门去了。崇祯帝把脸儿向着一边,只作不曾看见太子的一举一动,可眼眶中的泪珠却点点滴落在酒杯中,然后他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周皇后和袁贵妃、“坤兴公主”(婉儿)都环坐在崇祯帝旁边痛哭,宫女嫔人也环立饮泣。

         “大势去矣!朕自继位后,大有励精图治之主张,更有励精图治之行动,奈何时不利兮骓不逝!外有后金连连攻疆,内有贼寇匪民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内廷臣们的门户之争不绝,疆场则将骄兵惰,……唉,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袁崇焕将军啊,朕知悔了,朕不该信任宦官!……朕也曾痛下诏罪己,却闻者不感:飞檄勤王,又征者未赴,朕生平大误,就在于宠任阉珰,各镇将帅必令阉人监军,屡次失败,可惜当时犹未之悟。至三边尽没,仍用阉竖出守要区,以至于有了贼临都下,阉人献城……唉!”

        怀宗且痛诉且痛哭了一会儿,又对周皇后道:“卿可自己为计,朕不能顾卿了。”

       周皇后一听,全身立刻剧烈地颤抖了一下:“臣妾侍奉陛下,已十有八年,可陛下从不曾听臣妾一言,致有今日……”

       她说到这儿已哭得说不下去……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宫女来报皇后娘娘自尽了,崇祯帝不觉泪落如雨,半晌他强抑自己,又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

        袁贵妃含泪站起来道:“妾请死在陛下之前!”她当即解下鸾带,系在廷柱上,伸颈自缢。谁知鸾带断了,袁贵妃直堕下地。一见她又苏醒过来,崇祯帝忙从壁上拔下一口剑来,狠着心向袁贵妃连砍几下,直到她又昏死过去。

       然后,又将他所御的嫔妃砍倒了四五人后,崇祯帝正要出宫,芳龄十五且生得袅袅婷婷玉容异常娇艳的婉儿一把拖住了崇祯,说,我既然是坤兴公主,我愿意追随周皇后而去,杀了我吧!

       一张稚嫩如春叶的小脸儿上泪落纷纷,宛如一朵带雨的梨花,崇祯帝不禁又痛心不已,想到为了保全真正的已经离京、现在宁羌州的坤兴公主,永远守住这个秘密,也只能杀掉婉儿了!

        于是,崇祯用左手把袍袖掩了自己的脸,右手拔刀出鞘,一剑砍在婉儿的肩上,婉儿顿时惨呼一声,就卧倒在血泊里痛苦地挣扎呻吟。

        崇祯帝欲待砍第二剑,怎奈两手颤个不止,再也提不起剑来,眼睁睁地看着婉儿花容惨变,鲜血咕嘟嘟地冒个不住,崇祯帝一把掷了剑,流着泪对她说:我不能杀你!你好自为之吧!

       这时王承恩来报外面的乱状,崇祯帝叫他在前引路,自己易靴出了中南门,手提一杆三眼枪,偕王承恩等十数人往南宫门走去。

      王承恩搀扶着崇祯帝一步一挨地仍回到南宫,因为崇祯帝实在不愿回那有婉儿、嫔妃们的呻吟、流血和挣扎的内宫。

       王承恩搀扶崇祯帝到了万岁山,在寿皇亭前的一块大石上坐下。崇祯帝暮然想起了慈庆宫的懿安张皇后:“朕出宫时太仓促了,未曾通知张皇后,你可领朕谕旨,告诉她贼人进城,必然蹂躏宫眷,所以让张娘娘赶紧自裁了吧,勿坏我皇祖爷体面!”王承恩领命,忙三脚两步地下山去了。

        熹宗皇帝的中宫张皇后在熹宗宾天后,退居慈庆宫,崇祯帝继统后,封她为懿安张皇后。张皇后性情温婉,且很持大体,严于礼节,举止严正,不轻言笑,不独当日熹宗在世时很是敬惮,就是肆行不法的客、魏也对她心存三分惧。但张皇后对上虽持礼严肃,待奴遇下却极宽宏,些微小过,从不过于苛究,所以阖言的宫侍内监,也没一个不敬服她的。

      崇祯帝得承大统也是出于她的力量,所以怀宗对于张后,谊属叔嫂,敬礼实无异于母后。每到朔望,崇祯帝后总是亲经慈庆宫,朝谒张皇后。张皇后偶感小恙,崇祯帝就会遣嫔人问疾,日必数起。张皇后病愈后,便上疏谢恩。

       明宫历代后妃,谢恩用奏疏的,只有张皇后一人。因为张皇后退居慈庆宫,自谓身为寡鹄,终岁不肯轻易出宫门,所以谢恩才用奏疏相代。

       当王承恩到了慈庆宫一宣谕,再经由慈庆宫的宫女传谕进去。不多一会儿,宫女就泪盈盈地出来告诉他:“张娘娘已遵旨自尽了。”

         在万岁山寿皇亭上的崇祯帝,听喊杀声金鼓声连天,伴以惨哭痛啼不绝……

  默想城破国亡,君自当殉社稷。

       恰此时四顾无人,寿皇亭旁一株梅树杈枝生得并不甚高,就解下身上的鸾带,爬上亭边的石柱上,把丝绦系在枝丫上。然后崇祯帝下山去,将胸前的衣襟反过来,啮碎了小指,血书数行于襟上:

        朕德薄匪躬,上干天咎,逆贼直逼京师,虽朕之不明所致,亦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今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切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写罢,把血书遗诏藏入衣襟然后再上煤山,到了寿皇亭前,看着那株梅树,无限怆然地叹道:“这树是朕亲手所植,不想今日竟伴朕绝命!”

          三十五岁的崇祯帝发现自己现在竟然已没了泪,无泪的他无限怆然、无比惨然、无尚慷然地爬上石扶栏,把头颈套进了丝绦,然后双脚一蹬,身体早已离空,高高地悬在树枝上了。

       王承恩出了慈庆宫,正急急地上山来,打算复旨说张娘娘已归天了,可到了亭上,不见崇祯帝,忙出亭四望也不见影踪,正在惊疑,蓦然间一抬头,见崇祯帝已悬在亭旁的树枝上,不由得痛且惊地大叫一声,然后就昏倒在地。

        半晌,王承恩苏醒过来,急急地爬上石栏,想要去解救时,而崇祯帝的身子早已冷若寒冰硬若坚石,舌头吐出唇外三四寸,鼻孔和眼中都在流着血。

      王承恩捧着崇祯帝的双足,捶胸顿足地痛哭了起来,他在心里深深自责,恨自己走得太慢,以致来不及救皇上。王承恩哭着哭着又一转念,想做了堂堂的皇帝尚如此结果,休说咱一个太监了。王承恩一经想到这儿,顿觉天下万事皆空,于是收泪止了哭,向崇祯帝深深地拜了儿拜,又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头:“陛下请略等一等,奴婢王承恩也来了。”

       王承恩说罢,也解下一条汗巾来,待要爬上石栏去系时,一回想自己是个太监,怎好和皇上并肩对缢?便重又跳下石栏,把汗巾系牢在崇祯帝的脚上,又在下面打了一个死结。然后王承恩将头伸在结内,身体往下一蹲,就也勒死在崇祯帝的脚下。

  王宽说到这里,缘慧目瞪口呆、泪水长流!悲伤痛楚到极点!

      “后来怎么样了啊?你是怎么逃出来的??”

      王宽痛苦的说:“因为我只是大司礼王承恩身边太监,不可能一直跟着皇上,但宫廷发生的事我都清楚,在危难时候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逃走。闯兵进京后,我一直在寻找皇上和王承恩,待发现时,他们已经……。待皇上安顿好我就偷偷逃出了京城……赶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向您禀告这些事……”

      紧接着王宽又把后来发生的事情向缘慧做了禀报……

  李自成农民军进京后最终在煤山找到了崇祯帝。抬到东华门的怀宗崇祯帝,果然披散头发以借其覆面,因为他的遗嘱中曾有“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之言。怀宗朱由检身着一件蓝袍,光着左脚,右足上着的朱履也是踢蹬得线断缝开,一看就是死前的痛苦挣扎使然。在崇祯帝的前襟中留有遗诏,字迹模糊血痕斑斑,可见其是在咬破手指后,且血书且流泪的,但其书下的字字句句,都约略可辨清。

        李自成又派人找周皇后的尸首,从宫中抬出的周皇后容色如生,身着朝服,遍身用线密缝,看得出她是深怕受辱于身后。

      李自成十分动容,命人用柳棺收殓上面再覆以大蓬,再把崇祯帝后的尸体移殡昌平州,合葬于田贵妃墓中。

          而最让李自成汗颜的是那封血书,因此他收拾福王的那一套就绝没有用于对待明皇室,恰相反,他不仅待遇宽大地礼殡了崇祯帝后,而且太子和永、定二王也未杀戮。

         早在禁城一失陷,尚衣监何新就忙赶入宫,见“坤兴公主”倒卧在血泊中呻吟挣扎,就急忙救醒她,匆匆背往皇亲府。而袁贵妃也没有死,虽然连中崇祯帝两剑,却都砍在肩上,根本不曾致命,只不过一时痛昏了。宫人柳娥恐苏醒后的袁贵妃受闯兵蹂躏,就拼死扶起她,慌忙出宫往民间躲避去了。

           不多日子,闯兵就分别将“坤兴公主”和袁贵妃捕至李自成跟前。对着这两位身受重创的如花美皇眷,李自成只是叹息了几声,然后就命人好好地扶她们去养伤,并严令不得有任何的冒犯。袁贵妃一直称婉儿为坤兴公主,她也是为了保全一真一假两个鲜活的生命!

  王宽接着说:一年多来,我在逃难的路上,还听说李自成在京城只待了短短的42天就被进关的清军赶跑了,率先进京的多尔衮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找到了皇上和田贵妃的墓,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

       为了笼络明朝的旧臣和天下人的心,多尔衮将帝与田贵妃的墓扩建成了皇陵(现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听了这些,缘慧久久不说一句话,任凭悲伤的眼泪长流!王宽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

     一连几天如此,可急坏了王宽,也急坏了明惠!明惠发觉,自从王宽来了之后 ,缘慧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天悲伤流泪,一句话不说,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天,明慧把缘慧叫到自己的房间,对缘慧说:

       “我知道你心里有事,如果你相信我,就说出来吧,我们一起来分担…”

       缘慧见一直关心自己的明惠在问自己,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之后,一边哭泣,一边断断续续的将自己的身世和京城巨变说了出来!

     明惠这个时候才知道了缘慧的真实身份,起初,她只是觉得缘慧的身份不那么简单,没想到他竟然是崇祯的女儿!

         知道了真相的明惠跪拜在缘慧面前:“原来是公主!公主在上,请受我一拜!”慌得缘慧急忙扶起明惠。

       明惠说:“请公主放心,我一定会守住这个秘密!并傾尽全力完成您的心愿!”

       此后,缘慧将悲伤痛苦埋藏在心底,决心与青灯古佛为伴, 一门心思的修习佛法。

        王宽见缘慧如此,也放心了许多,就与缘慧、明惠告别,四处漂泊去了!走的时候特别给缘慧说:

        “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不会来打扰公主的,您就安心在这里吧!”

  康熙元年,全空大师在圣寿寺圆寂,根据大师遗愿,明惠接替全空为圣寿寺主持,并为全空大师组织了一个火葬礼,然后将骨灰撒在了四坪里的山山岭岭。缘慧想到全空大师对自己的关照,禁不住大哭一场!

      约又过了两年,王宽又来到了圣寿寺 来看望公主,告诉公主说:

      留在京城的那个“坤兴公主”婉儿后来被清廷逼嫁周显,第三年已经怀孕的她自杀而亡!至死也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世之谜。还有太子、永王、定王在清军入关后,被李自成带入军中,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缘慧听了,泪流满面,一阵哀叹!

       王宽就留在了圣寿寺,帮助寺庙做些烧水砍柴的事情,因为他放心不下公主!

  康熙十年的时候,一直关心缘慧的明惠大师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历程,无疾而终,悄然圆寂!留下两点遗言:

     一是缘慧担任圣寿寺主持……二是将她安葬在寺庙背后三十丈的山坳处…

     缘慧带领众僧含泪将明惠安葬后,召集大家说:

      我们一定要记住全空大师、明惠大师的修为,好好向他们学习,要将自己的法术全部用于解决黎民百姓的痛苦上,要多为他们祈福、纳福,降祥瑞。

      缘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她带头走村串户,为百姓排解困难、祷告祈福。一时间,圣寿寺名声大噪,香火日甚一日。百姓奔走相告,盛赞缘慧大师之美德!

  十二、缘慧大师圆寂,清廷追赠谥号:长平公主

      康熙27年冬,缘慧大师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阖然长逝,享年59岁,遗言留在寺庙旁边,她要天天看着圣寿寺……

     年逾八十的王宽伤感不已!她在为公主鸣不平!当年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因为战争深受刺激,十几岁便来到这个地方,传经布道几十年,最终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所幸宁羌州的百姓对公主百般呵护,对她一直膜拜拥护!可是公主的身世他们怎能知道!现在公主已经升天,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

       经过痛定思痛的思考,王宽决定来个大胆的决定,只身赴宁羌州告诉公主的真实身份。

       当王宽来到州衙将公主的身份告诉州官

时,州官大吃一惊!清查明宗室后人 几十年,竟然还有漏网之鱼!而且还是在眼皮子底下,更加叫他们惊讶的是公主还是崇祯帝的女儿!待他们查验了王宽携带的宫里物件、坤兴公主专用玉质项链、手镯等。对王宽的话深信不疑。

      州官们深感事情重大,立即上报。责令王宽暂回寺庙,等候处理!

     数月后,省府回复:据王翁所述,经派员赴京查证,前朝确有王翁其人,然,坤兴公主赴宁羌州一事,因留京的坤兴公主已亡,实难核实。念两个“坤兴公主”俱无反清言论。皇上开恩,给予善待,追赠圣寿寺之“坤兴公主”谥号:长平公主。王翁,乃忠义之士,善待之!

          州官见复,赶赴圣寿寺,对王宽进行了褒奖,并在安葬公主的墓地进行了祭祀,宣布了追谥坤兴公主的决定……

      尘埃落定……令人扼腕叹息!

       真的是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浮生沧桑犹若梦!

       四坪里,青山依旧在,唯叹玉人化青烟!

汉江源头第一寺的惊天传奇插图3

来源:咸通随笔(汉江源景区)

为您推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