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肉改为吃竹子
是为了更好生存
同时期的剑齿象早已灭绝,“萌萌哒”的大熊猫为什么能生存到今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用了四个字来概括——“改变自己”。
大熊猫最大的改变,是从过去吃肉转变为现在99%吃竹子。
变为专食性动物后,它在遗传、形态、行为上,也有了很多为适应吃竹子而产生的变化。例如,为了更好地吃竹子,大熊猫演化出了第六指,也叫伪拇指。
魏辅文说:“它长期吃竹子,进化这么一个指头便于操作、抓握,但是它怎么产生的,是哪些基因在调控它,我们不知道,还要做更多深入的研究。”
在所有哺乳动物里,大熊猫的母幼比是1000比1,其他的物种没有这种现象。这又是为什么?
魏辅文介绍,大熊猫为适应环境不断演化,出现延迟着床现象。熊猫一般在每年4到5月份开始发情、交配,之后受精卵发育到一定阶段,停育的时间大概一到两个月,比如5月份到6月份停育,8月份左右就生下来了。
所以熊猫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发育时间大约只有两个月,因此胎儿出生时非常小,看着就像一只小老鼠。“所以,它生下来是早产儿。”
除了“长出指头”“延迟着床”,“懒”也是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征。魏辅文表示,熊猫的能量代谢消耗很低,比考拉还低,和树懒差不多。“相对其他同体型动物,它的肝脏、大脑、脾脏等一些器官是缩小的,能够节约能量的消耗。”
野生大熊猫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一般很难见到,而大熊猫如此多的种群数量是如何统计确定的?
观察大熊猫的粪便是观测熊猫生态行为和种群数量最重要的手段。节目组在前往观测研究站途中,就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粪便,在魏辅文的指导下,主持人鲁健拾起一团熊猫粪便,靠近鼻子一闻,竟然一点都不臭!还带有竹子的清香↓
中国“熊猫人”在行动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科学研究的生命更加短暂。我希望能够用我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