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巴山镇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价值

您正在阅读的是宁强记忆2023年第49期
宁强县巴山镇红色文化资源的

发掘保护价值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食谱,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今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1周年。宁强县巴山镇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这里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为我们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红四方面军在巴山的光辉历程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川陕边,经汉中城固、西乡、镇巴到达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部分红军陆续到达巴山的关口坝、茅坪沟等地打游击。同年8月,红31军一部1000多人进驻关口坝。

1933年8月下旬,红军某部在关口坝街上建立了宁羌(强)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并先后在王家院子、羊巷子、唐家坪等地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游击队、赤卫队、代耕队、少先队等组织。

1934年2月21日,驻关口坝红军政治部派人领导,在街上成立了关口坝区苏维埃政府,辖关口坝、茅坪沟、毛坝河、唐家坪4个乡苏维埃,19个村苏维埃。

1935年1月,为纪念鄂豫皖军委副主席、红25军军长蔡申熙烈士,改宁强县为申熙县,治所在关口坝。但在多数正式文件和会议上,仍称宁强县,同年3月,红军撤出关口坝后废置。

1935年1月中旬,红军政治部在关口坝接到中共中央电报,传达了遵义会议决议精神。

1935年1月下旬,红军在关口坝成立临时中共宁强县委,隶属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川陕省委给宁强县委、县苏配备干部40余名,均随军进驻关口坝。在关口坝建有保卫局、政治部等机构;在茅坪沟王家院子设立了红军医院、公安局;在玉皇观建有兵器修配厂。

1935年4月,红军返川渡江长征。胡宗南部和地主还乡团立即卷土重来,成立了县、区整理委员会,出动部队、民团和铲共义勇队,大肆逮捕屠杀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关口坝民团对参加苏维埃、游击队的人员实行抢、杀、烧三光政策,抄家抢东西,10多人被杀害,20多间房被烧毁。

二、红四方面军在巴山的重大贡献

在红四方面军驻扎巴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为宁强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关口坝曾作为宁强县临时县委、红31军政治部和大后方,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物资转运站,先后成立了乡、村、县、区四级苏维埃政府,在茅坪沟的玉皇观建有兵器修配厂,王家院子设立红军医院、公安局等机构。在红军政治部的领导下,开过多次重要会议,陈昌浩等领导还在苏维埃,游击队干部会上做过讲话。苏区政府领导农民积极准备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分房屋、分农具、分粮食、分浮财。反响强烈,影响很深,广大人民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红军,热爱苏区。

红军军风军纪严明,军民关系融洽,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当地群众配合部队在关口坝平整了13处场地用于出操和训练,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军政干部。在革命高潮时期,关口坝青年男女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有何锐(女)、杨步超等上百人,红军在茅坪沟发展了陈文斌、唐明国两名共产党员。还培养游击队、苏维埃干部百余人。何锐凭着“革命不成功,誓不回家”的革命信念,成为从宁强走出去的第一个女上校;何树林从给地主做长工蜕变为战功赫赫红军英雄,他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副营长、营长,历经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役,曾在十里铺战役和陕西扶眉战役中荣立一等功多次,在解放蒲城县立大功一次;自红军进驻关口坝到参加长征北上,有58名巴山籍红军官兵、游击队、苏维埃干部牺牲或失踪,成为烈士。

三、可发掘保护的巴山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是指革命时期留下来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还有革命人物的精神等珍贵资源。红四方面军在1933年清匪反霸时,在关口坝、王家沟、大磨河、茅坪沟驻军一年之久,当地老百姓给予了大力支持,留下了很多红色故事和红色遗址。近年来普查、挖掘、整理、保护的巴山镇重点红色遗迹和红色资源有十余处:关口坝乡苏维埃遗址、红军修械厂、红军医院、碉堡梁、龙洞坡、王明贞烈士墓、汪副连长烈士墓等红军遗址、部分红军烈士证、红军用过的物品、书信、照片、资料、军功工章等革命文物、何锐、何树林等高尚的红色精神。

(一)弘扬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继承和传播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革命老区,曾多次提出要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发掘保护巴山红色文化资源正是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的红色理念。发掘保护巴山红色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倡导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入学生心中,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巴山人民不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争做红色传人的文化自信。

(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巴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位置、天然的气候条件,赋予了巴山厚重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近年来巴山镇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发展了高山蔬菜、稻田养鱼、食用菌、花椒、烤烟等经济产业;开发了高山有机草莓、巴山野刺梨酒、巴山土茅台、土蜂蜜、土鸡、腊肉、橡子凉粉、板栗、黄金木耳、冷水稻米等“巴山品牌”;正在打造石羊栈梯田、龙洞潭、云海草甸、高桥大峡谷、野菊花谷等自然景观。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契机,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加大对革命文物、文献、建筑的保护力度,对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保存修复,夯实红色旅游资源基础,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打造“红色旅游+”模式,将其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巴山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宁强县志》《红军在广元》《红军在宁强》《民国期间区划变动大事记》等文献。

为您推荐

搜索